索引号: | 152900000000033/2024-01585 | 发布机构: | 额济纳旗自然资源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规划计划 |
发文字号: | 成文时间: | 2024-09-30 | |
公文时效: |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 发布日期:2024-09-30 21:18
- 浏览次数:
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发展格局;突出“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严守生态环境底线与资源利用上限;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提高国土空间品质与魅力,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第二节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包括旗域(县域、市域、区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旗域(县域、市域、区域)规划范围为额济纳旗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达来呼布镇镇区与南侧工业组团,面积16.0809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二章 战略目标与空间策略
第一节 总体定位
额济纳旗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定位为: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与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重要前沿;世界级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载人航天基地与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西部重要绿色能源与战略资源开发开放新高地;沙漠低碳智慧人居环境典范绿洲城市。
第二节 发展目标
打造额济纳旗高效、集聚、协调的农牧业空间;韧性、安全、魅力的生态空间;集约、智慧、共享的城镇空间。
到2035年,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要确保实现以下目标:
国土空间格局功能愈发明晰,空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城镇承载能力愈发增强,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生态安全功能逐步向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
集约集聚布局产业空间,引导产业绿色化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趋于完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强化;
展望2050年,额济纳旗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优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实现绿色转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综合经济实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富有优势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符合战略定位的现代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地域文化辨识度与城乡风貌特色达到新高度;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全要素立体交通网络与清洁能源网络全面建成,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第三节 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策略
生态优先,强化全域生态空间要素保护与资源管控。优化管控,深入落实治理体系高效化与治理能力智慧化。包容开放,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底线约束,坚持资源承载力作为高质量发展必要条件。提质增效,在用途管制下实现国土空间绿色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第一节 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控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护目标16.11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0003万亩。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不得擅自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计67455.6526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城镇开发边界:规划全旗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为1.2897,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加强与城市四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空间管控线的协同。
第二节 保护开发总体格局
构建“大漠环林拥双城,一河两海养绿心”的多层级网络化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以“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为基准,推动构建高效适度农牧空间,魅力韧性生态空间,宜居宜游城镇空间三大空间格局。
构建“林田交织,稳耕适牧”的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构建“护林养草,滨水筑廊”的点轴网相结合的生态保护格局。
构建“一核两轴、阔点带面”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
第四节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
规划分区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与矿产能源发展区共六类。
第四章 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城镇化
1、旗域总人口:
预测近期2025年全旗常住人口3.76万人,至规划期末2035年全旗常住人口4.16万人。
2、城镇化率:
预测2025年全旗城镇化率为85.88%,常住城镇人口为3.23万人;至2035年全旗城镇化率为90.64%,常住城镇人口为3.77万人。
第五节 城镇村体系布局
构建“中心城区—口岸—重点镇—一般镇(苏木)—嘎查(村)”的五级城镇村体系
第五章 中心城区规划
第一节 城市性质
额济纳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塞外旅游名镇,幸福宜居边境小城镇。
第二节 空间结构
构建“四区六轴多节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其中:“四区”包含旅游活力服务区、宜居生活服务区、综合功能服务区、低碳园区发展区。
旅游活力服务区:以旅游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配套服务为基础,集聚商业、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冷链物流仓储等功能。
宜居生活服务区:以打造居民宜居生活为基础,集聚居住、商业、生活服务及商贸服务等功能。
综合功能服务区:以满足居民及游客综合需求为基础,集聚行政办公、电子商务、城市门户、产业配套服务等功能。
低碳园区发展区:以构建绿色低碳园区为基础,集聚发展煤电循环经济、风光发电等新能源经济。
“六轴”包含城市融合发展轴、绿色慢行休闲轴、旅游文化输出轴、多元体验综合轴、城市公共服务轴、绿洲生态渗透轴。
城市融合发展轴:以环城道路为轴线,串联中心城区内四功能区及各发展带。
绿色慢行休闲轴:以航天路及赛汉陶来路为轴线,打造滨水临绿慢行系统休闲体验轴。
旅游文化输出轴:以劳动渠北路为轴线,串联东部各类休闲旅游业配套服务功能。
多元体验综合轴:以胡杨街为轴线,串联社区配套服务区、旅游服务区及综合服务区。
城市公共服务轴:以居延街为轴线,串联综合功能区及生活服务宜居区。
绿洲生态渗透轴:以湿地公园、胡杨林公园及额济纳公园为主,营造绿洲生态沿轴向内辐射渗透。
第三节 用途分区
中心城区国土分区共分为8类,包含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战略预留区。
第六章 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第一节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坚持“以人工修复带动自然恢复”的基本路线,发挥人工干预与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保障额济纳旗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要素质量有增加,功能有提升。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保持“自然恢复为主,适度人工干预”的原则,加大保护力度与污染防治,坚持执行“草蓄平衡”和“沙区资源适度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整体稳定向好,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增加。
第二节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加快落实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着力田、水、林、路、电和耕地质量提升综合配套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
第六节 矿山生态修复
到2035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矿山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升,辖区内绿色矿山任务全面完成。形成“规模集约、利用高效、环境友好、保障有力”的绿色开发新格局。
第七章 资源要素保护与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保护
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先保障生活用水,持续强化居民节水意识,合理调配农牧业用水,全面普及节水工程措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节约用水水平,全力保障生态用水,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
聚焦以湿地为主的生态修复,优化湿地功能,提升湿地在生态修复与整治中的地位。加大东居延海湿地公园保护力度,严格湿地用途监管,保障湿地与周边其他用地功能协调,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
第七节 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严格落实耕地补偿制度,实现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确立“划、建、管、补、护”的机制,确保粮食安全。落实盟级规划下达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第八节 林草沙资源保护与利用
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森林数量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规划期间,继续实施好森林草原修复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全面抓好各项林业生态建设,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加强草原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科学利用,完善政策措施,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改善草原生态状况,推动形成健康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
有序治理荒漠化,全面改善额济纳旗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沙漠戈壁边底清晰,疏林牧草点廊镶嵌”的沙漠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沙漠治理、沙漠教育与沙漠旅游有机结合,将沙漠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开发形式。建立沙产业变“生态难民”为“生态富民”的思想,再造大漠奇迹。
第九节 绿色能源保护与利用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出更多绿电。最大限度地发挥全旗风能、太阳能资源和充裕的土地资源优势,集中在赛汉陶来和策克口岸地区,以打造清洁能源利用输出基地为目的,按照风、光、火电互补,规模化电站和分布式能源并重的方针,加强区域智能微电网和外送通道,推进储能示范应用,打造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建设军民融合风电、光伏、光热、储能、火电与大数据一体化联动示范项目。
第十节 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
按照“绿色生态、点状开发、量力而行”的原则,围绕额济纳旗“园区-口岸”总体布局重点集中发展。以北山成矿带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的找矿前景,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重点勘查开采区设立要求,开展重要固体矿产勘查开发、矿山深部找矿,推进大宗紧缺、优势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重点勘查开采区内以铁、金、铜、钼、钨等优势金属矿产及萤石、硅石、湖盐、芒硝等优势非金属矿产,全面规划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第十一节 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
明确全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范围,统筹划定包括紫线在内的各类控制线。系统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一群一带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结构,对其整体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坚持城乡空间布局,将历史文化融入城乡建设体系。健全“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机制,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挖掘研究,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精神。
第八章 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 全域综合交通与物流体系
规划“两横三纵”国省干线公路布局网络。着力形成“东西贯通、南联北开,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公路格局。
构建“一横两纵多支线”的铁路网络,强化与河西走廊经济区、新疆以及京津冀的交通联系。
提升桃来机场至支线机场。支持军地双方共用共建,推动策克通用机场建设。
强化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风镇客运交通枢纽功能,增强策克镇、赛汉陶来苏木、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货运交通枢纽功能,加大公铁联运,与蒙古国货运铁路联系。
第二节 城乡安全防灾与设施体系
城乡综合防灾体系规划:以各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节点,应急生命线系统为网络,形成“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结构。
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现有公园、广场、体育场等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应急设施建设与应急能源保障,均衡配置抢险救护资源,
提高全域防洪排涝能力:加强黑河流域、策克口岸防凌防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处置能力。
第三节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体系
水利设施:积极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输配电网建设:对接国家、自治区清洁能源布局规划,开拓至蒙古国、华中、华北、华东电力外送通道。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4G基站建设,确保全旗范围内的移动信号稳定,全面开展5G基站建设,配套建设通信机房及电力设施,确保基站电力供应充足稳定。
绿色环保环卫:建设完善城乡垃圾收运处理设施,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能力。实施餐厨垃圾处理、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修复,进一步推进全旗建筑垃圾处理无害化,原则上不再新批垃圾填埋用地。
第九章 规划传导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旗苏木乡镇应依据本规划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按照本规划强制性内容要求进行传导。详细规划的编制要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
第十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成立由旗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相关委办局和乡镇人民政府参加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明确其中各级领导与成员单位组织实施额济纳旗国土空间规划的主体责任。完善额济纳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与实施监督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以空间要素为导向,由政府统筹、多部门参与的协作框架,以保障规划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建设“一张图”实施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实行规划调整动态化管理,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定期体检评估体制机制。